对于肝脏和肝病,看看你有多少认识误区——写在3.18爱肝日

2022-03-18

不知道“心肝宝贝”这词起源于何时,多数人的理解应该是把孩子或女伴视如心和肝那样的重要、珍惜并爱护。反推,人体的心肝又是何等重要。肝脏的重要性被排在第二位并不算过分抬举。人体犹如多个部件组成的一台机器,各部件各司其职,都很重要。任何部件出故障,都会影响机器正常运行,或干脆罢工。在你腹腔内右上方的、重约1400克的肝脏就是你身体里负责合成和分解代谢、解毒排毒、免疫防御和存储血液的重要部件。你真的把它当宝贝了吗?你真的懂得如何“宝贝”它吗?我看未必。让本老医生钻到你的肝里说说你对肝脏和肝脏疾病的误解,并给你一些纠偏。误区太多,篇幅有限,说3个吧。有机会我会写30个或300个认识误区。

误解一:我喝酒一斤不倒,酒精伤害不了我。

正解:你太自信了。如果你真这么想,劝你一句:别等到肝脏像棉花糖再来找我。缪医生是想说肝硬化吧?怎么会说“棉花糖”呢?很奇怪啊!对,就是这么奇怪。在CT或磁共振片子上,严重的酒精性肝硬化不像其他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表现,它看起来就像一团棉花糖,简直惨不忍睹。

由于个体基因的差异,不同人体内“解酒”的两种酶(解醇酶和解醛酶)含量和活性不一,所以才有了“喝一两晕头转向,喝一斤面不改色心不慌”的差别。可是,所谓酒量大,并不意味着酒精就不会损害肝脏。第一,酒精毕竟是有毒性的,任你有多少“解数”,终究要伤害肝脏。第二,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是全方位的。本医生为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士做体检报告解读,翻到肝功能那一栏,半秒钟就提问:“请告诉我喝酒的频率、喝什么酒、喝多少量、有无醉酒”,对方往往很懵:“您怎么知道我喝酒啊?”“因为你的肝脏生化检查单里的GGT(γ-谷氨酰转肽酶)告诉了我”。GGT升高代表肝内小胆管被酒精损害,其他的如肝内的血管和肝内的免疫细胞——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都会被损害。而另一种叫星状细胞的却会因为酒精导致的炎症而被唤醒和快速增生,进而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如同在肝脏里织网——即纤维化。再继续下去肝脏越来越硬,患肝癌的概率就直线上升了。第三,“解量”再大也有超负荷的时候。谁见过嗜酒“专家”在酒桌上是有自制力的?哪个不是超负荷豪饮的?第四,日积月累的后果呢?就不解释了吧。

回到棉花糖。因为酒精性肝损害是广覆盖和急(激)进性的,不像多数慢性病毒性肝炎那样“润物细无声”,所以肝脏被伤害的样子更难看。请记住:酒精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与慢性病毒性肝炎一样不分仲伯。如果二者合一,“那可是1+1大于2”,引号内的文字是我经常送给我的病人朋友的。

图片

误解二:肝炎“有”传染性,是肝炎“就有”传染性。

正解:对的,也是错的。“有”和“就有”表达的是认识误区的深度不同。简单地解释一下“肝炎”。炎者,炎症也;肝炎者,肝脏发炎也。发炎的原因就三种:化学、物理和生物。本文不把问题太复杂化,简述肝炎的种类。肝炎大体上分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当然还有其他类型,比如放射和创伤(物理性的),还有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等。读者朋友,除了“病毒性肝炎”外,你觉得其他肝炎会有传染性吗?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或许,你玩命地喝酒并给别人灌酒,也属于“传染”?你自己胡吃保健品和这样那样的药物,也推荐给别人吃,也属于“传染”?误区也,明白了吗?

还得借病毒性肝炎多说几句。导致肝炎的病毒分为嗜肝病毒和非嗜肝病毒。前者就是我们常说的肝炎病毒,包括甲乙丙丁戊性肝炎病毒,后者是指所有可能导致肝损害的病毒,比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手足口病病毒(有两种),甚至引起普通感冒的那些病毒等等。又很显然,非嗜肝病毒是可以传染的,但它们传染的不是肝炎好哇!再说嗜肝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其中的甲型和戊型肝炎是急性的,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染的,而乙型和丙型肝炎,基本上是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的。乙型肝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肝炎可以自愈(不是治愈),而丙型肝炎基本上是慢性的。即使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它也不会通过一般接触传染。另外,经过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的复制被绝大部分或完全抑制之后,也不会传染了。

如果读者朋友觉得我说得有点绕,烦请多读几遍。结束本段时说两个苦涩的真实笑话。其一:某人无意中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全家立即分筷子分餐(当然这是值得鼓励的好习惯),你不觉得太晚了?何况他(她)是你儿子或女儿,或者是你的父亲或母亲。其二,妻子或丈夫忽然被确诊慢性乙型肝炎,丈夫或妻子高度紧张,意欲相互隔离。本医生不得不啰嗦几句:哎,你们的孩子都七八岁了,算得上是老夫老妻了吧?要被传染还等到现在?如果你们还想要生二孩、三孩,那鱼泡泡挡住了精子与卵子拥抱和融合,你们怎么生孩子啊?有病毒在,那就抗病毒啊!病毒不见了,也就没有传染性了!重点是要保护好你们未来的二孩和三孩!

图片

误解三:转氨酶高了,就是得肝炎了。

正解:我不太好意思批评我们的非传染和肝病医生,这个误解连医生都有。难怪隔行如隔山,我理解,但无法谅解。

我们通常说的转氨酶有两种,分别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这两个酶过去被称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民众口中迄今还念着GPT和GOT,甚至简化为PT。btw,科普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读者朋友们,如果你们手持的肝功能化验单上还写着“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或者医生嘴里还念着GPT和GOT,请代我表达对他们的不满:缪医生请你们修改老概念、老提法。

说远了,那就说两件最近发生的案例吧。

案例一:一小男生,读初中,肥胖了且觉悟了,利用假期锻炼减肥,平均一天在外跑步一个多小时,在健身房玩各种“武器”两个小时。恰好到圆和医疗门诊部体检,忽然间就被“肝炎”了:ALT和AST都高了,而且AST远远大于ALT,都超过200了。把爸妈给急的呀,听说缪医生是肝病专家,快快请他看。本医生非常认真地“看”了,立即抽血查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磷酸激酶(CK),并叮嘱回家卧床休息,啥药也不吃,并叮嘱一周后再查“肝功能”。抽血结果第二天就报告了:LDH值在正常上限两倍以上,CK超过2000。一周后复查“肝酶”完全正常。同志们,这孩子根本没有得肝炎,它是运动过度损害了骨骼肌,而无论是ALT还是AST,尤其是AST,不是肝细胞独有,肌肉、肾脏和血细胞都有这两种酶。

案例二:这是一个让我心酸的案例。缪医生在圆和医疗上班的工作范围很广,其中之一就是给健康筛查的客户做体检报告二次解读。这是一项极为考验诊疗水平的工作,需要无病不知。话说一位大男孩的体检报告出现了与案例一几乎相同的结果——两个转氨酶异常,且AST大于ALT。经了解得知,他在体检前一周每天长跑10公里以上,还在健身房锻炼几个小时(也与那位小朋友一样)。读者已经知道我的处理方法了,有所不同的是:体检报告二次解读是在出了报告之后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位大孩子的伤害已经过去了一周,而且他已经得到圆和体检医生的“警告”,不过我还是给他查了CK,并复查了两个转氨酶。第二天结果出来了,所有指标均正常了。尴尬来了:这大男孩因为其他疾病看其他专家,“发现”了这个“秘密”,断言:你们圆和做的检验不准。客户也有意见了:你们的检验怎么可以不准?巧了,矛盾出现的时候,正是我随访的日子,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我通过手机,微信语音解释了7分钟,客户听完不谢天不谢地,只谢缪老,并邀请我和我们的CEO白桦先生一起吃饭。打住了,看病不是请客吃饭。

图片

开头就说了,大大的肝脏,人们对它的认识误区很多很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阅读我的微信公众号“缪晓辉论健”。当然,今后我会在“圆和健康”里再写新的篇章。我不是雷锋,但我会像他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ack to Top
WeChat QR Code
Please scan & share with WeChat
X Icon
INQUIRE MORE
CONTACT US
+86
400 9999 260
For any comment or suggestion
PLEASE LEAVE YOUR INFORMATION

Circle Harmony Xintai Clinic
Bldg. 11, InterContinental Shanghai Ruijin, Huangpu, Shanghai
Circle Harmony Xinyong Clinic
No. 35 Sinan Road, Huangpu, Shanghai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