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科普文章

人各有“痣”,但这个“痣”需要重点关注!

2022-12-02

在传统文化里,痣占有一席之地,不同部位的痣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但在现代,人们更看重痣对美观和健康的影响。显眼位置的痣如果“有碍观瞻”,很多人会主动选择“祛痣”,这类“祛痣”是出于美观考虑,可以通过激光、灼烧、冷冻和化学等方法实现。还有一类“祛痣”是出于对健康考虑,大多通过外科手术完成。

随着一部影视剧的爆火,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进入了大众视野,越来越多人开始“审视”自己身上曾经“微不足道”的痣。很多人害怕痣发生癌变,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在皮肤科挂号,要求去除身上所有的痣。其实,不是所有的痣都会变“坏”,只有少数的痣可能发生癌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从健康角度考虑,什么情况下,痣需要提早“离我们而去”。

图片

几乎每个人都有的“痣”是什么?

痣又称为色素痣、细胞痣,常于两岁后出现,非常普遍,而且不仅存在于皮肤,还会存在于腔道的黏膜,甚至人的腹膜和胸膜。痣的成因暂无定论,一般认为痣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内分泌有关。

不是所有的痣都会变“坏”,但这个“痣”需要重点关注

红痣几乎人人都有,一般婴幼儿期少见,成年后越来越多;但如果长了黑痣,则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观察一下,如果是“高高在上“(明显突出皮肤表面)、形态规则的黑痣,那么恶性的概率比较低;如果是不高出皮肤、不规则的黑痣,那就要特别引起重视了,比如恶性黑色素瘤。

“坏蛋”恶性黑色素瘤是由先天性或获得性良性黑素细胞痣演变而成,或由发育不良性痣恶变而成的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生于皮肤,也可见于黏膜和内脏。作为最常见、最具侵袭性和致命性的皮肤癌,恶黑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增加,占所有恶性肿瘤的 5-6%。目前认为恶黑的产生与:遗传基因缺陷、内分泌、自身免疫功能、紫外线照射、反复刺激等因素有关。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不难理解恶黑好发于长期高频受刺激的部位,比如:每天走路都要摩擦地面的脚底板,常和衣物摩擦的颈部、外阴,长期照射紫外线的面部等。

生活中重点关注位于长期高频受刺激的部位(足底、手指末端、手心、脖颈和其他常与其他物品发生摩擦的部位;头面部、手背等常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多次祛痣却反复再生的痣等)可以帮助发现早期的恶黑。

图片

ABCDE 和“丑小鸭”原则巧辩危险的痣

为帮助患者更好地辨认黑色素瘤,美国皮肤科医师协会提出了患者自诊黑色素瘤 ABCDE 原则。跟着小编一起学起来吧:

A(Asymmetry)非对称性:痣的一半与另一半不对称。

B(Border)边缘不规则:病变的边缘呈不规则或缺口状,与正常色素痣光滑圆形或椭圆形的轮廓不同。

C(Color)颜色改变:黑色素瘤具有“丰富”的颜色,除了褐、棕、棕黑,甚至还有蓝、粉、黑、白色等多种颜色。

D(Diameter)直径:痣的直径 >5mm ,可以用铅笔直径做对比。

E(Evolving)演变:病变的大小、形状、颜色或质地在过去几周或几个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丑小鸭:每个人身上的大多数痣看起来是相似的,当某些痣看起来与其他痣不同时(包括出血、溃疡等异常),看起来格格不入,即所谓的“丑小鸭”。

如果发现自己的痣高度符合上述原则,请及时就医,不可轻易采用激光、冷冻和不规范的切除。恶性黑色素瘤容易远处转移,对于符合ABCDE“条件”的黑痣务必立即手术切除,而且需要做病理检查。另外,即使是已经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也是可以治疗的,不要轻言放弃。

图片

还有一些特殊的痣,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仔细甄别。例如所谓的美人痣,未必就是“美”,也未必是”恶“,需要用医学手段加以甄别;慢性肝病患者蜘蛛痣的有无或多少只是一种象征,未必与病情呈正相关,但是一旦出现蜘蛛痣必须重视;有些长相很差,看上去像菜花的,甚至有溃烂且长期不愈的”痣“,一定要加以防范,小心为皮肤鳞癌。

总之,普通的痣不是“洪水猛兽”,没必要每天提心吊胆,担心它们癌变。但发生变化、出现异常的痣,则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不听信偏方和谣言,避免刺激痣的操作,及早就诊,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 Choi YS, Erlich TH, von Franque M, et al. Topical therapy for regression and melanoma prevention of congenital giant nevi. Cell. 2022;185(12):2071-2085.e12. 

2. Tannous ZS, Mihm MC Jr, Sober AJ, et al.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risk of melanoma,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J Am Acad Dermatol. 2005 Feb;52(2):197-203.

3. Darmawan CC, Jo G, Montenegro SE,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acral melanoma: A review of clinical, dermoscopic, histopathologic,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J Am Acad Dermatol. 2019;81(3):805-812. 

4.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1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CA Cancer J Clin. 2021 Jul;71(4):359]. CA Cancer J Clin. 2021;71(1):7-33. 

5.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d Hoc Task Force for the ABCDEs of Melanoma, Tsao H, Olazagasti JM, et al. Early detection of melanoma: reviewing the ABCDEs. J Am Acad Dermatol. 2015;72(4):717-723. 

回到顶部
WeChat QR Code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后点击右上角分享
EN
X Icon
更多服务
欢迎致电咨询我们
+86
400 9999 260
若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
欢迎留下您的信息

上海圆和新太门诊部
上海市黄浦区瑞金洲际酒店院内11号楼
上海圆和新永门诊部
上海市黄浦区思南路35号
关  闭